在中国历史上,有许多成大事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与磨砺,才迎来他们的辉煌。而其中,曾国藩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。30岁之前,曾国藩的人生堪称坎坷、困顿。他的求学之路充满艰难,六次科举考试屡次落榜。更为不幸的是,他还遭遇了被退婚的打击,并且在湖南省学政面前遭受公开羞辱。即便如此,他终于勉力考取了官职,但依然贫困潦倒,不得不向他人借款度日。按现在的标准,这样的人几乎无疑会被视为失败者。
然而,到了30岁以后,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身处京城,他开始步步高升,从一个翰林院的侍读,一路晋升至二品的礼部侍郎,并逐渐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湘军。通过多年的征战,他不仅平定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之乱,还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展开,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著作。在职场上,他封侯拜相,成为总督两江,达到了极高的政治地位。
那么,曾国藩究竟是如何在30岁之后完成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?为何他能从一个迟钝、愚笨的书生,成长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化名人?从他身上,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。
展开剩余77%曾国藩的最大优点:识人用人
想要深入探讨曾国藩成就的背后,最重要的秘密之一便是他识人用人的独特眼光。历史上,除了他的个人才能,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能够识别与挖掘身边人的潜力,集结一支强大的力量。这一点,几乎可以说是他成功的基石。
左宗棠,作为与曾国藩齐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,曾经是曾国藩的下属和朋友,后期成为政敌。左宗棠曾在与欧阳小岑的一次对话中提到,曾国藩性格迟钝,军事素养较低,做事有些死板,总是采取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的方式,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。面对左宗棠的评价,欧阳小岑并未反驳,而是沉思片刻,才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:“论带兵打仗,他可能不如你,但在识人用人和政治谋略上,你远远不及他。谁胜谁负,后世会有公论。”这番话不仅揭示了曾国藩的独特之处,也道出了他更为深远的影响力。
事实证明,欧阳小岑的判断极为准确。曾国藩不仅在军队中提拔了许多人才,像李鸿章、左宗棠等人都成为他事业中的重要支持者。李鸿章承接了曾国藩的衣钵,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手,而左宗棠也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成功崭露头角。此外,曾国藩所培养的湘军水师指挥官彭玉麟、猛将鲍超以及亲弟弟曾国荃等,都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,为曾国藩的名声与业绩添砖加瓦。
曾国藩的另一优点:克己自律
曾国藩为何能有如此成就?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他的自律精神。与许多历史人物不同,曾国藩不仅拥有独特的天赋与智慧,更加注重对自己的约束与管理。他能够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,保持冷静与清醒,这种克己自律的品质在他30岁之后尤为突出。
30岁那年,曾国藩立下志向,决心要成为一位圣贤,学做圣人的精神指引了他接下来的31年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以极其严格的自律要求自己,不仅在书房挂上了大量的先贤画像,反复研读他们的生平和治国理政的智慧,还通过写家书、记日记等方式督促自己反省与改进。他曾在日记中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过错,并努力改正。尤其在面对身体的虚弱与沉溺女色的诱惑时,他更加严厉地约束自己。即便有时因小小的失误或冲动,他也会自责不已,甚至一度因与妻子亲密而自责过度,难以入眠。
曾国藩深知自己体弱多病,早在30岁时便下定决心戒除女色,以保全精力与健康。尽管戒色之路充满挑战,但他依然坚持下去,并最终成功保持了清廉的生活态度。即便在他后期成就显赫,身为权臣,也从未沉迷奢华享乐。特别是在那个三妻四妾的封建社会,能做到如此克己自律,实属难能可贵。正因如此,尽管年事已高、身心俱疲,曾国藩依然活到了61岁,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活到如此高龄的历史人物之一。
结语
与今天的许多人所讲的克己自律相比,曾国藩的自律显得更加深刻且富有挑战性。他不仅坚持每日早起读书、写日记、进行自我反省,还在身体不适和外界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原则。正是这种自律精神,让他能够在平凡的开始中孕育出不凡的成就。他的人生变化,无疑为当代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启示——真正的成功,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自我约束,逐渐形成的。
曾国藩的传奇人生也许在当代人眼中显得遥不可及,但他那份从容不迫、克己自律的精神,却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学习和践行的。而他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的理想,也仍然激励着无数后人,成为他们心中追求卓越与成功的方向标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优配-配资之家-免费配资网站-短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