邑姜:西周开国王后的身世之谜与历史地位
作为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的王后,邑姜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。这位周成王的生母,虽然在西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但史书对她的记载却极为有限,仅存的文字多集中在她作为母亲的典范形象上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中那段著名的记载,为我们勾勒出一位端庄贤淑的王后形象:周妃后妊成王于身,立而不跂,坐而不差,独处而不倨,虽怒而不詈,胎教之谓也。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邑姜在怀孕期间的一举一动:站立时从不跷脚,坐姿永远端正,独处时也不失仪态,即便生气也从不恶语相向。古人认为,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言行举止,通过胎教影响了腹中的周成王,使他成为一代明君。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关于胎教概念最早的文献记载之一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除了这段关于胎教的记载外,关于邑姜的其他信息在史书中几乎是一片空白,这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疑问。她是否曾先后嫁给周武王兄弟二人?她与著名谋士姜子牙是否存在父女关系?在周武王所说的乱臣十人中,邑姜是否占有一席之地?这些谜团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解答。
要解开这些谜题,首先需要了解西周时期贵族男女的称谓习惯。当时的称谓体系与现代截然不同,这也是造成后人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。西周贵族男子通常以氏相称而非姓,国君更是直接以国号称之。比如周武王在当时被称为武王发或周发,周成王则被称为成王诵或周姬。而姜子牙本名吕尚,字子牙,因其功勋卓著,又被尊称为太公望或吕望。
相比之下,女性的称谓体系则更为复杂。与男性相反,女性多以姓相称,且姓氏通常放在名字之后,以体现其姻亲关系。常见的命名方式包括:以排行加姓(如伯姬表示姬姓长女)、以父亲国名加姓(如褒姒)、以丈夫国名加姓(如息妫)、以丈夫谥号加姓(如庄姜)、以丈夫爵位加姓(如王姒)等。此外,还有以尊称加姓的称谓方式,如周武王的曾祖母太姜、祖母太任和母亲太姒等。这些称谓都反映了西周时期女性身份与婚姻关系的紧密联系。
在这样的称谓体系下,邑姜这个名称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。姜是她的姓氏,而邑字的来源则成为解开其身世之谜的关键。有学者推测,邑字可能来源于她的丈夫周武王的兄长伯邑考。伯邑考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谜团,伯表示他是周文王的长子,邑和考的含义则众说纷纭。有人认为邑是他的名字,也有人认为这是官职或谥号。如果邑确实是伯邑考的尊称或官职,那么邑姜这个称谓就可能暗示她曾是伯邑考的妻子。
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。周代确实存在收继婚的习俗,即兄长去世后,弟弟可以娶其遗孀。例如《左传》中就记载了卫宣公霸占儿媳宣姜,后又将其改嫁给另一个儿子的故事。如果这种习俗确实存在,那么周武王在兄长伯邑考去世后娶其遗孀邑姜,也是完全可能的。当然,由于史料匮乏,这一推测目前还缺乏确凿证据。
关于邑姜与姜子牙的关系,最早见于西晋杜预的《春秋经传集解》,其中提到邑姜,齐太公女,晋唐叔之母。齐太公即姜子牙,这表明在魏晋时期,人们普遍认为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。这一说法在稍早的《帝王世纪》中也有提及。然而,这些记载距离邑姜生活的年代已有千年之久,其可信度值得商榷。更令人疑惑的是,如果邑姜确实是姜子牙的女儿,这么重要的姻亲关系为何在更早的史料中鲜有记载?
《左传·子革对灵王》中的一段记载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:齐,王舅也;晋及鲁、卫,王母弟也。这里的王舅可以理解为周武王的岳父,即姜子牙。如果这种解释成立,那么邑姜作为姜子牙女儿的说法就得到了佐证。
关于乱臣十人的争议,更是凸显了邑姜历史地位的模糊性。周武王在《尚书·太誓篇》中提到予有乱臣十人,这里的乱臣并非贬义,而是指辅佐治国的能臣。其中九人的身份较为明确,包括周公旦、召公奭、姜子牙等开国功臣,但第十人的身份却存在分歧。东汉学者马融认为是周武王的母亲太姒,而南宋朱熹则推测可能是邑姜。从现有证据来看,太姒作为第十人的可能性更大,因为这一说法出现更早,且太姒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大于邑姜。
综合现有史料,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邑姜的生平轮廓:她可能是姜子牙的女儿,先嫁给周武王的长兄伯邑考,在伯邑考去世后又嫁给周武王,成为西周开国王后。在周朝建立后,她主要负责抚养周成王,而朝政大权则多由婆婆太姒掌控。这种推测虽然合理,但由于商周时期史料极度匮乏,许多细节仍待考证。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,能够揭开这位神秘王后的身世之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优配-配资之家-免费配资网站-短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